【都市雜音】楔子
最初的契機
在開始之前想先自我介紹,我叫做姚雄翊,2020年初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現在在同建築所下的AIoT Lab內擔任architectural research assistant,並與同學們創立共同設計合作平台《Team Mixⁿ》
日本的建築討論在日本國內蓬勃發展,從各種諸如a+u、新建築等雜誌就能窺見一二,更不用說網路媒體,但受限於語言的劣勢之下,除了少數如SANAA、隈研吾等國際級事務所之外,這些對談與論考缺乏讓國外了解的管道,我認為這其實是相當可惜的事情,剛好自己稍微懂些日文,因此希望透過這個部落格平台,以淺白的文字來紀錄日本建築雜誌【10+1】的翻譯(已取得授權)和分享自己在建築上的思考與案例。
Personal Architecture Portfolio: https://www.hsiungiyao.com/
都市的空間構成來自於地理環境、場域、符號、物件、速度在時間上的累積,建築的相互積累形成我們所見的街道與廣場,在此發生的活動產生不同的氛圍,這些微小的元素集合起來,使都市中有著各種面貌。
雜音是一種生活的音樂,既不是優美的和弦也不是毫無邏輯的噪音,而是處在之間,就像街道上混合著各店家震耳欲聾的流行歌曲、攤販的吆喝、人群的交談、機車呼嘯而過的刺耳引擎聲,這些聲音構成你我周遭的風景。
都市雜音或許是日本建築名家的和諧旋律,亦可能是相反意見的不協和音,這些建築師們的論討就像是都市中的建築,是都市的塑造者同時也是變化因素,但正因為如此,才能形成包羅萬象的群像集。
我很喜歡青木淳【原っぱと遊園地 (原野與遊樂園)】中提到:
原野就像是哆啦A夢漫畫中遊玩的空地,一處水泥管橫擺、四周到處都是碎石,周圍還圍上鐵絲網。雖然地是整過的,但其實是興建建築物階段前的土地,所以停留在那樣的狀態。那是雖然是空地,但並非是完全空無一物的地方。正因有水泥管,所以那裡可以是秘密基地、碉堡、表演舞台,由此構成了玩耍的要素。如同孩童們可以自由的在原野決定使用的方式,開發出只屬於這塊土地的可能性。
空的本質構成自由的可能性。
文字化做未知的資訊都市,充斥各種雜音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