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築界似乎仍無法跳脫對於數位化的排斥。
雖說如此,最近我幾乎沒有聽到「使用CAD會失去尺度感」這種拒絕電子化,十年前的主流謬論。但我不否認將數位vs.類比單純化,只為解析度服務的二元對立價值觀,仍然是現代理解的主流。
我常聽信仰數位的人,希望像是變魔法一般突破建築提案中的框架(若不如此他們就無法真正參與其中)。在noiz時也是一樣,「能用參數跑出些什麼厲害的東西嗎?」這種問題聽到厭煩了。
假設數位和類比存在完全的二元對立,我認為那也不過是個人經驗和理解程度的全息投影,使用CAD或BIM並不會讓人的能增加五成的能力,參數設計也不是一台魔法的自動販賣機。
同時,數位等於CAD、BIM或諸如Grasshopper之類開發參數的想法,更是這種現象的表現。現代只停留在表層理解的傾向也是現實。(回過頭來軟體又再度成為魔法道具)
如果說CAD基於於手工繪圖的直接替代工具,那麼BIM是更進一步,將所有與建築相關的數據向社會共享數據庫,進而模擬與構築所有建築資訊,包括法規等究極的意義。(甚至更加入了工期和預算)
隨著Grasshopper的成功,CAD/BIM業界終於開始了解開源軟體的價值與力量,但真正流動的開放性,靈活的創造開發能力還沒真正發揮它的價值。
CAD、BIM還在黎明期,就像是甲殼類的生長過程中zoea和megalopa的階段,如果我們不對這個現況有更寬廣的視野、使用這些技術,那麼可能會錯失真正的可能性。
不論是數位技術平台的整合,還是處理情報情的形式,真正的普及化還尚未到來。在noiz的實務上,我們一直和台北事務所保持檔案和視訊的線上聯繫,現在進行中的加州住宅設計是由東京事務所、舊金山地方事務所和結構事務所共享檔案並行,最新的設計資訊在BIM上同時更新,並在瀏覽器上持續保持設計進度。
在機場出差轉機時給予事務所各種指示已經成為了我的日常。求職面試以網路會議連接世界各地,技術資料也以雲端為基礎共享。像這樣的工作模式,未來也會加速的蔓延吧。
隨著資訊平台全球化發展的同時,人們開始擔心所有的設計或展品都將標準化,在同樣的價值觀支配之下,產生差異逐漸消失的懸念,真的是這樣嗎?
高度流動性的開放系統中,自我組織會自發性的產生差異,並持續無法確定的變化著。不同系統之間當然結構會也會不同,社會的高度訊息化影響了流動性,形成過程的轉移透過技術平台就可以發現,的確有均質化的情況也說不定,但和以前靜態封閉的社會比起來,現今環境的差異可以說要壓倒性的不同。
突破網路限制,近年社會訊息化的變化,可能是一種階段的過度。
隨著出現的有價值的差異數量指數性增加的同時(如果能量子化的話),對於社會來說它的有效時間也更加短命,過去對於成功的認知,不再仰賴個人的能力,而是整體的機率概論。在一個純粹組織化所支配的世界中,只是微小代理人的個人將無從選擇。
但即使如此,現實的系統是複雜且無處不在的,因此如果能理解其中的邏輯的話,也許可以產生間接影響力巨大的個人或團隊吧。
訊息化持續加強社會作為複雜體系的性質,那麼在超越感知極限的領域中,生存下來的人或公司,將擁有超出感知極限訊息的能力。
也就是說,AI將是必然的方向。
遊戲規則正在改變,那麼建築界是否能提供相對的教育?
現在日本建築系大學的體系,原則上是繼承明治時代帝國理工學院的結構。在設計、構造、建築計畫、材料、施工、建築史、環境設備等方向設立研究室,並成立學會組織、授課、分配資源預算。
西方的教育體系,將建築學做為獨立的學部,主要著重於設計、哲學批判、歷史、法規,構造和材料等項目則切分至工學部的範疇。
綜合比較之下,考慮到近年快速的社會基礎架構,特別是數位技術帶來的變化,我認為像這樣分門別類的橫向切割已經不可行了。Mario Carpo的『Alphabet and Algorithm』(美濃部幸郎翻譯。鹿島出版社。2014)特別以訊息和建築的角度出發,野心勃勃的嘗試將數位建築和現有的建築歷史連接來。
我想這樣的嘗試很快就會展開,但目前還看不到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或許是因為建築領域對於的數位化排斥,數位技術史和其體系與既有評價之間的距離無法相比導致。Mario Carpo開闢的獸道,後方存在著寬廣未開拓的荒野。
Noiz建議將此命名為【建築情報學】
首先是從概論出發,將建築情報學體系化。從CAD演進史等常用的技術體性作為大學講義的教課書,讓任何大學的建築系都有授課的可能。開設資訊研究所,累積以此為主題的論文,盡速普及現況。
Uber或Airbnb等例子可以預見,過去至今經濟價值分散的元素,透過數位技術連結,一口氣擴展成巨大的市場,像這樣發生劇烈結構變化的事情,將在資訊技術為基礎的當代中開枝散葉。同時,數據的流通與保存、編程技術和判斷能力會成為各種不同領域的共同語言,數位技術的存在在未來只會繼續增加其重要性。
情報作為主要體系構成的社會,在AI的幫助下,成為超越人類處理能力的新次元,做為新的溝通手段上積極地發揮其功效。
CAD和BIM本身並不是終點,而是隨著各種數位製造和機器人技術,將「資訊」輸出到現實,例如VR或AR等。
從廣義的角度來說,AI的定位是技術平台,未來將會在各產業和社會上出現,建築作為實踐的分野,在某個程度上已經開始運用其潛力。
複雜的系統每天都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例如經濟學,有機化學和藥學等,我們可以找到各種符合的案例。雖然建築做為一個系統,但整體而言是系統卻是由一個決定給顛覆,所以只能稱得上是次一級的複雜系統。
以建築法規舉例,乍看之下個別相當明確的樣子,但隨著不同的解釋,在不同的土地、地形、條件、國家、地域、既有狀況、周圍環境等關係之下含糊不清,使得建築法規在全球的規範之下顯得複雜。
近年來Google積極投資了建築領域,啟動了例如Flux或Sidewalk labs等研究,目的建構出一個系統,統合不動產或都市計畫所必須要資訊平台。但這個領域的「複雜度」除了不怎麼流通外,其複雜的程度超越了人類的認知,並沒有這麼簡單歸納出一個原則。
據說即使是Google也無法取得重大的突破。
建築領域的獨特之處在於,在複數個別元素的前提下,相對容易取得特徵的人工物。東京大學的松尾豊教授,將人工智能分為數個世代,雖然為了提取特徵必須要許多人力先行蒐集資料,但後續可以用於分析和編輯大量數據,例如基於於IBM Machine Learning的Watson是第三世代的AI。
像是Alpha Go一樣能自行深度學習的被稱為第四代AI,如果建築能夠運用其技術,透過CAD/BIM蒐集大量的平面和配置的圖面,並整理編輯整個體制,那麼建築的AI時代將要到來。
那麼,在AI變得司空見慣的社會中,建築行業將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簡而言之,普通的設計員工應更改為像是AI動物園管理員或培訓師的職位。另外,會產生像是給予AI飼料般的數據編輯、監控者等職位,從更大的視野來決定設計與走向,企業方向的決定來看,設計和提取參數的方式會是這場新遊戲:如何從設計、製造、法規、社會建立系統化,也就是說未來需要有對於數位平台了解的設計師。
現在的建築師可以被理解成指揮家,他們不是直接演奏音樂的演奏者,而是根據音樂的背景來調整,或是傾聽空氣中的氛圍,為了某種目的「創造情境」指揮音樂的職務。
現代有些建築專業將消失,但同時也會產生新的產業,但如果我們只看當下的話,是無法察覺的。
(未完待續)
本人已獲得【LIXIL出版 文化推進部 10+1 website】的學術翻譯授權,本人遵守該網站之規範,不做任何包含出版、販售、發表、廣播、播放、租借、複製、轉載等商業行為,僅作為建築學術上的推廣之用途。所有的著作權歸原網站所有,亦禁止使用此翻譯的任何上述商業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