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々木睦朗展論壇】仙台媒體中心後的20年 Part. 3

Part. 1: https://reurl.cc/Gda4rd
Part. 2: https://reurl.cc/Xe2ql3

【討論會】仙台多媒體中心後的20年「幾何學」與「自然」

難波和彦──四個人分別發表了關於《仙台媒體中心》的建築、社會與歷史意義。聽完這些脈絡後,我想先請伊東先生首先發表評論。

伊東──首先我想請教佐佐木先生關於「幾何學」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自然」的事物並不遵循「幾何學」理性的關係,但我們的建築必須建構在「自然」之上,關於這種悖論,佐佐木先生您如何看待呢?

佐々木──建築結構有骨架結構和空間結構兩種譜系,不論何者都是追求合理、可計算的「幾何學」來建造建築。

透過人為的「幾何學」,順利的在形式和構法上合理化。另一方面,「自然」可說是超越人類的規範,例如物理法則,力學和構築的合理性終究是必要的。特別是空間結構的系譜中,「自然」的創造與探明是我現在最關心的事情。

我認為相同的理性在「幾何學」與「自然」之間的位置完全不同,以這個想法為前提,我想以兩件實際結構的設計方法舉例。

第一是「自然=力學」的合理理論為基礎,直線式的思考方式。另一者則是,或許這樣說有些奇怪,以邏輯的推演,柔軟的思考方式,在正確的地方增減來解決結構問題。

以伊東先生的角度來看,我或許是前者的力學原理主義者也說不定,但作為結構技師,我希望能避免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落差。

伊東──小野田先生的研究我也很感興趣。像是動物的本能般,透過建築選擇自己覺得舒適的空間,也是我近期思考的議題之一。

小野田──「人類天氣圖」的研究正是對於人類如何本能選擇空間的分析。透過研究,我們發現構件的尺度是認知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關於構造尺度,一般而言都是基於重力和水平力如何傳遞到地面的問題來設計,本身和空間認知是較無關係的狀態。

《媒體中心》的結構有趣的點在於,不僅只是設計在追求構造的合理性,最終空間認知的分歧點上,很好的融合空間與密度感,這種絕妙的尺度感究竟是從何而來呢?

難波──由我來先回答也許有些奇怪,我也認為佐佐木先生有種特有的尺度感,大約集中在15至20cm的感覺,即使是大型建築,依然能保持相同的感受。例如和磯崎先生合作的《靜岡縣集會藝術中心(静岡県コンベンションアーツセンター)》(1998)全是直徑20–30cm鋼管組合構造。[圖.24]您如何看待這種獨特的尺度感,或者是可以稱之為個人美學的一種?

圖.24──《靜岡縣集會藝術中心(静岡県コンベンションアーツセンター)》

佐々木──作為建築的前提,我認為尺度的感受是最重要的。我始終意識著要保持正確的空間尺寸,盡量不要超出人類尺度太多。

初步感受建築物的重量感,接著具體給予各部構件應力和變形的想像,這些都會影響比例感。更變設計的程度會在上述兩種想法之間取得平衡。

透明、輕盈的建築之前

伊東──小西先生的演講中,提到了關於《媒體中心》和《KAIT工房》的共性點,但從我的角度來看,我覺得他的做法恰好相反。《KAIT工房》是讓人感到「是正在晃動嗎」的纖細構造體。[圖.25]

工程師的好奇心非常重要,但我抱持的疑問是,在這追求透明和輕盈之上,還有什麼建築的可能性與前景?

圖.25──《KAIT工房》[石上純也建築設計事務所提供]

佐々木──和伊東先生相同,我同樣在意建築給予的安全感。至少對我而言,就算第一眼是令人驚訝的設計,但如果不給予使用者安心感是不太好的。

小野田──實際上《KAIT工房》也做了「人類天氣圖」的分析。不過超過了眼睛追蹤圖像的解析度,無法測量細微等級的活動認知。科學上來說,這是向下一個次元挑戰,但隨著辨識解析度的提高,空間內人們的舉動或是細微的累積,我想在管理上達到另一種困難的情況。

難波──小西先生,請問你如何回應三位老師的嚴肅問題呢?

小西──佐佐木先生提到了建築物的重量。《媒體中心》重約2萬噸,《KAIT工房》則約2百噸,平面約為長寬50m的正方形,基地面積和《媒體中心》大致相同,支撐的重量只有百分之一。

雖說是為了實現徹底輕量化的結構,但「薄型化的柱子更進一步會是什麼」的問題果然很困難,老實說我沒辦法明確的回應。不過設計階段感到在此之前有些什麼也是事實,因此我抱持不論如何先試試看的想法。

不是因為建築師無法確定更好的作法而停下來,而是一步一步的緩慢嘗試,不斷的試誤過程。這對於我們的所有案子都是相同的,經過每次不斷的錯誤學習,讓我了解其重要性。

難波──作為個人的回憶,《媒體中心》完成之前,伊東先生、佐佐木先生等幾人在仙台舉辦了一次座談會。當時大家都知道這和最初草圖纖細的想像不同,不一樣異質物質感的建築物,那時伊東先生說:「我被佐佐木先生追殺了」等批判的玩笑話,但佐佐木先生表示出嚴肅的表情,至今我都還記得。

現在回過來看,伊東先生對於小西先生的問題,我覺得或許也是對於以前自己的提問。

彼此在《媒體中心》之後

難波──從《媒體中心》之後佐佐木先生的案子歷程來看,不論是和磯崎先生還是SANAA的合作也是,彼此的立場都緩慢的變化。例如SANAA的案子與小西先生之於石上先生的情況相同,似乎都在挑戰尺度的極限,我這樣的理解正確嗎?

佐々木──你說的沒錯。和SANAA的合作的《國際高級媒體藝術與科學學院多媒體工作室(国際情報科学芸術アカデミー マルチメディア工房)》(1996)中,我想嘗試和伊東先生共事時不同做法。[圖.26]

我總覺得他們會像密斯《巴塞隆納館》一樣,將空間感受徹底的執行。但奇妙的是,他們仍無法執行《媒體中心》這種大規模的建築尺度結構,所以即使是小型建築,依然追求更薄、細微流動的空間。偶爾我有意識的刻意提出其他建議,透過他們的實踐,在身體感知方面的趣味性是我的重大發現。

圖.26──《國際高級媒體藝術與科學學院多媒體工作室(国際情報科学芸術アカデミー マルチメディア工房)》的施工現場[佐々木睦朗構造計画研究所提供]

難波──我和伊東先生、佐佐木先生初次合作以來,我一直追逐他們的成就。我記得初期是從人工的「幾何學」來切入。現在的伊東有著「自然」的法則,考量重力、關注更生物的議題等,「幾何學」和「自然」的關係成為思考的重心,轉捩點就在《媒體中心》。

數年前我和佐佐木先生參觀了新作《台中國家歌劇院》(2014),可以說是《媒體中心》之後各種建築挑戰的集大成。[圖.27]扭轉正交座標系統,修正密斯網格「幾何學」後形成的特異空間,令人感到抵抗垂直荷重和水平立等「自然」法則的苦鬥。

重力的問題在重疊佐佐木先生的構造思考,和小野田先生的人類活動,可以窺見伊東先生對於「自然」的想法之一。

在他的建築中,Program的本身就是構成的元素,換句話說《台中國家歌劇院》是新的幾何學所創造的純粹空間、抵抗垂直荷重和水平力的構造、控制人類活動場域,三位一體的建築。

圖.27──《台中国家歌劇院》[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提供]

伊東──20世紀的建築基本上來自歐洲。 在西方,建築不需要假設地震的情形。透過工業技術,可以在世界各地建造相同的建築。

但在地震繁多的日本,不禁產生疑問:我們一直關注這些沒有地震的國家基於幾何學發展出來的理論,為何不去思考總是不斷搖動的地面上,如何創造新的建築?

我認為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最近我想這或許是21世紀亞洲建築新的思考方向。

「搖動」的所在

小野田──最近災區的工作不斷的進來,在成本飛漲的情況下,我一直專注於如何調整委託和建築的平衡。所以當我走進伊東先生《岐阜媒體COSMOS》的空間時,覺得更加艱難。

在《媒體中心》之後,伊東先生的前方,我能夠做什麼呢?調整自我之後,感受到的是缺少牆的空間中,人類行為的穩定,不只是視覺,觸覺與體感等身體感知也很重要。

觸覺部分有藤江和子的家具,體感部分則有「Globe」來控制氣氛,也就是說在看不見的地方也能有良好的機能。

在Arup負責結構的金田先生曾和我說:「我想將數理和建築結合起來,在這個層面上,我並不必是結構技師。」新時代的構造家必須涉足環境和構造兩種領域,另一方面佐佐木事務所我想是比較老派的。

《媒體中心》的案子來舉例,佐佐木事務所的池田昌弘先生、鈴木啓先生與伊東事務所的橫溝真先生、古林豊彦先生到現場時,雙方之間總是有如觸電般的緊張關係。隨著《岐阜媒體COSMOS》這樣構造和環境統合建築的出現,佐佐木事務所計畫採取什麼樣的策略?

佐々木──《岐阜媒體COSMOS》的情況,就算將屋頂製成平面鋼板,我想結構也不會和現在改變太多。

「Globe」周圍突起具有殼狀的效果,但這個前提是彎曲結構,而不是以膜應力為主的結構。正如前面所談的,依照現場狀況而提出解決問題的合適構造。如果是力學原理主義者的我來負責這個案子的話,或許就會是另一種形式了吧

小野田──另一個問題想請教。《媒體中心》的結構是根據數據來推導而成,但卻擁有微妙的「搖動」。或者不如說正因為有這個搖動感,才能創造吸引人的獨特空間。雖然說有可能這是一種誤讀,但我認為這是佐佐木先生刻意的設計。

佐々木──我自身對於形態學的感覺,關於微妙的搖動這一點,在理論邏輯上老實說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但唯一可以說的部份,「波動」作為動態現象的一種,並不單純只是形式的問題,是否能用力學根據的「自然」,以理論來解釋構造型態創生,這是我特別關心的一個主題。

我認為同時存在兩個世界,一個是基於數學的力學原理主義世界,另一個是難以解釋的世界。現在的情況,我並不是要去預測控制何者為佳,基本上是在基地場域上我的本能選擇疊加後的結果。

難波──我長時間從側面觀察佐佐木先生的結構設計,我認為伊東先生才是帶來「搖動」的關鍵人物。正因為他是長時間用語言和理論來推動不定的建築的建築師,我想這或許才是「搖動」的產生,對於佐佐木先生構造設計的影響。

伊東──的確我自己有著對於「搖動」的想法,但與之相應的是,我從一開始接觸時,就在佐佐木先生身上看到另一種獨特的傾向。他的感性是來自於構建的尺寸、對於比例美的追求,從我的角度上來說,「如果繼續發展下去的話,會成為優雅的建築似乎不太恰當」所以我一直警戒著。

前面不是說到彼此關係緊張的話題嗎,我想如果我們沒有在討論階段讓佐佐木先生認真的生氣起來,缺乏激烈互動的話,我不認為會是個好建築。

進一步的飛躍

難波──從伊東先生到小西先生,出現建築的存在感消失的走向,但我對於這表示懷疑。《KAIT工房》像是遊戲一般有趣的嘗試,但使用者不太可能使用如此纖細的間隙。不過小野田先生所說,在超越分析解析度的次元,事實上有著濃密的活動產生。

就我自己而言,這是最終歸於人類身體一部分的理想。關於這點就如《媒體中心》字面一般,像是衣服一樣的建築。高度的公共性、對應都市廣場的大空間、構造產生的特殊規模感,因而引發各種活動的產生。

這項案子為參與的每個人都帶來了新的轉捩點,從我的角度來看,這似乎是20世紀建築史上一項決定性的作品。佐佐木先生從我學生時代以來就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甚至想稱自己是「佐佐木睦朗烙印下的歷史會」的會長,相信他是日本近代建築史上最好的結構技師。最後,我想請各位對於佐佐木先生個別發表評論。

小西──從佐佐木先生的工作流程上,我學習到的是案子本質的解讀和執行能力的良性平衡。

不是要批判自己的前老闆,不過我在事務所的時候,對於員工並沒有詳細的工作指示,印象中只有某種程度的方向指引而已,新進員工直接面對問題或許會感到害怕,但最後都成為自發性解決問題的訓練。不只是紙上談兵,還是平衡上的思考,都影響了現在我對於自己的想法。

小野田──這和伊東先生對於組織的看法相同。領導優秀的員工們的能力,保持最大自由度的組織構成能力,和問題發生時的決斷力。

我認為能培養出個性不同、優秀人才的要素就是這個,但現在能夠快樂設計的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了,日本自身開始疲勞,社會不再評價建築這個領域,但作為轉換期,我依然期待變化持續的發生。

伊東──亞洲仍有很多充滿活力的地方,因此還保有很多可能性。自《媒體中心》以來,我已和佐佐木先生合作多次,但果然還是沒有那段時間來的令人興奮(笑)我想這是我們事務所的責任,因此我想我們必須提出讓佐佐木先生再次振奮的案子才行。

佐々木──當提到自己關於「搖動」時,都我會聯想和「冗餘」的議論關係。冗餘和追求效率化「最適化」的目的相反,兩者是互補的概念。

比喻來說當我徹底的盡力後,伊東先生就會突然來個一拳重拳,將兩者結合起來,我覺得真的非常有趣。今天的談話讓我想起了許多回憶,請伊東先生務必再給我一個《媒體中心》的重拳。

伊東豊雄(いとう・とよお)

1941年生まれ。建築家。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主宰。作品=《シルバーハット》、《八代市立博物館・未来の森ミュージアム》、《大館樹海ドーム》、《せんだいメディアテーク》、《まつもと市民芸術館》、《福岡アイランドシティ中央公園中核施設 ぐりんぐりん》、《瞑想の森 市営斎場》、《多摩美術大学図書館(八王子キャンパス)》、《座・高円寺》、《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部棟》、《みんなの森 ぎふメディアコスモス》ほか。共著=『建築の大転換』(筑摩書房、2012)ほか。著書=『風の変様体──建築クロニクル』(青土社、1999)、『透層する建築』(青土社、2000)、『あの日からの建築』(集英社新書、2012)、『「建築」で日本を変える』(集英社新書、2016)、『日本語の建築』(PHP新書、2016)ほか。
http://www.toyo-ito.co.jp/

佐々木睦朗(ささき・むつろう)

1946年生まれ。構造家。法政大学名誉教授、佐々木睦朗構造計画研究所主宰。作品=《せんだいメディアテーク》、《札幌ドーム》、《金沢21世紀美術館》、《瞑想の森 市営斎場》、《ROLEXラーニング・センター》、《豊島美術館》ほか。共著=『構造・構築・建築──佐々木睦朗の構造ヴィジョン』(LIXIL出版、2017)ほか。著書=『構造設計の詩法──住宅からスーパーシェッズまで』(住まいの図書館出版局、1997)、『フラックス・ストラクチャー』(2005、TOTO出版)ほか。

小野田泰明(おのだ・やすあき)

1963年生まれ。東北大学大学院教授。都市計画・建築計画。作品=《苓北町民ホール》、《東北大学萩ホール》(いずれも阿部仁史と共同)、《伊那東小学校》(みかんぐみと共同)ほか。共著=『せんだいメディアテークコンセプトブック』(NTT出版、2001)、『オルタナティブ・モダン』(TNプローブ、2005)、『プロジェクト・ブック』(彰国社、2005)、『モダニティと空間の物語』(東信堂、2011)ほか。著書=『プレ・デザインの思想』(TOTO出版、2013)。

小西泰孝(こにし・やすたか)

1970年生まれ。構造家。小西泰孝建築構造設計主宰。作品=《神奈川工科大学KAIT工房》、《森のすみか-NEST-》、《上州富岡駅舎》、《立川市立第一小学校》、《中国美術学院博物館》ほか。共著=『ヴィヴィッド・テクノロジー』(学芸出版社、2007)、『構造デザインの歩み』(建築技術、2010)ほか。
http://www.konishi-se.jp/

難波和彥(なんば・かずひこ)

1947年生まれ。建築家。東京大学名誉教授、難波和彦+界工作舍主宰。作品=《なおび幼稚園》、「箱の家」シリーズほか。著書=『戦後モダニズム建築の極北──池辺陽試論』(彰国社、1998)、『建築の四層構造──サステイナブル・デザインをめぐる思考』(INAX出版、2009)、『進化する箱──箱の家の20年』(TOTO出版、2015)、『メタル建築史』(鹿島出版会、2016)ほか。
http://www.kai-workshop.com/

福屋粧子(ふくや・しょうこ)

1971年生まれ。建築家。東北工業大学工学部建築学科准教授。AL建築設計事務所共同主宰。作品=《梅田阪急ビルスカイロビー tomarigi》、《(仮)八木山ベニーランドエントランスゲート》ほか。
http://office-al.jp/

佐々木睦朗 構造デザインの射程
せんだいメディアテークからの20年

日時=2016年11月12日(土)、15:00〜17:30
会場=せんだいメディアテーク1Fオープンスクエア
登壇者=伊東豊雄+佐々木睦朗+小野田泰明+小西泰孝
モデレーター=難波和彦
司会=福屋粧子
http://sasaki-ten-sendai.info/

本人已獲得【LIXIL出版 文化推進部 10+1 website】的學術翻譯授權,本人遵守該網站之規範,不做任何包含出版、販售、發表、廣播、播放、租借、複製、轉載等商業行為,僅作為建築學術上的推廣之用途。所有的著作權歸原網站所有,亦禁止使用此翻譯的任何上述商業行為。

原文出處https://www.10plus1.jp/monthly/2017/03/sasaki-smt0-3.php

--

--

都市雜音|Urban Noise
都市雜音|Urban Noise

Written by 都市雜音|Urban Noise

文字將成為一座未知的都市,充斥各種雜音。主要以日本建築雜誌【10+1】的翻譯與建築空間閒談。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