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々木睦朗展論壇】仙台媒體中心後的20年 Part. 2

Part. 1: https://reurl.cc/Gda4rd

【lecture 3】小野田泰明 從建築計畫的觀點來看《仙台媒體中心》

小野田泰明

小野田泰明──我作為一名建築計畫者,至今以顧問和共同設計者的角度,一起參與實際建築設計的過程。

設計前期的準備工作被稱為Pre-Design,但通常大眾都不太了解,因此最近出版了『Pre-Design的思想』(TOTO出版、2013)來綜合說明。《媒體中心》的案子是我作為Pre-Design第一個全權參與的機會。[圖.14]

圖.14──『Pre-Design的思想──建築計畫實踐的11條守則』(TOTO出版、2013)

小野田──1994年6月在大學裡第一次舉行關於企劃的討論,隔年3月參加競圖。在那個剛發生阪神淡路大地震與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的動盪年代,當時的仙台市也發生了承包商的醜聞,為了減少對仙台市的輿論,因此競圖以公開的方式舉行。

最初是結合圖書館、市民藝廊、多媒體中心、無障礙資訊中心四個設施的企劃,不過後來認為「藝術」和「媒體」應是兩種極端的相輔相成,將藝術儲存後成為訊息,反過來說將情報編輯後成為藝術,我們以此畫出一張diagram提案。[圖.15]並且workshop作為加速這個週期的引擎,在這個場域形成了一種都市廣場。

今天會場的open square可以說是這個概念的具現化。

圖.15──《媒體中心》最初的diagram[小野田泰明提供]

小野田──1995年3月的競圖,除了磯崎先生之外,月尾嘉男先生、菅野實先生和藤森照信先生分別擔任了評審,所有的提案都向市民公開。結果就如大家所知,伊東先生的提案獲得最佳的榮譽。但在競圖後也經過地方新聞的非難,某高層的為難,不過一切都在完工後好轉,獲得了各方的好評。這個經驗讓我了解在完成建築之前,要傳達該建築的優點實在是不容易。

為了創造新的建築,如何使用也是共同的課題。和阿部仁史先生一起發起的「畢業設計日本一決定戰」也是創新的一例,2007年日本一決定戰評圖時,許多學生擠滿開放廣場的場景真的很壯觀。

在公共空間成為討論的場所並不是自然發生的情形,而是被刻意設計出來的空間。《媒體中心》的塑造方式和尤爾根﹒哈伯瑪斯提倡的公共圈理論相同。公共圈受行政機關、經濟市場、私人領域(親密圏)的擴張而逐漸變小,但我認為應該建立一個典範的場域,因此《媒體中心》可說是公共場域的平台。[圖.16]

圖.16──哈伯瑪斯的公共圏理論和媒體中心[小野田泰明提供]

小野田──《媒體中心》的設計之初,伊東先生提問:「有任何去除牆壁,只以活動形成機能的可能性嗎?」

經過各種困難後的結果,實際建築的開放廣場和圖書館幾乎沒有任何的牆,但以建築計畫的觀點而言,這是與理論背道而馳的思考,那是因為牆通常作為活動行為安定的存在。

為了確認沒有壁面的空間是否真的能在此劃分活動行為,我們進行了名為「人類天氣圖」的計畫,並在完工後的《媒體中心》展開研究。這張圖比較了「機能幾何空間平面 (従来型) 」和「仙台媒體中心的開放空間」人群的滯留與速度關係。[圖.17, 18]

圖.17──「機能幾何空間平面」(T大學綜合研究大樓)的人類天氣圖[出典=小野田泰明、西田浩二、小野寺望、氏原茂将「動き分布図を用いた空間特性の把握に関する研究」『日本建築学会計画系論文集』№619、2007.9、pp.55–60][小野田泰明提供]
圖.18──《媒體中心》的人類天氣圖[出典=小野田泰明、西田浩二、小野寺望、氏原茂将「動き分布図を用いた空間特性の把握に関する研究」『日本建築学会計画系論文集』№619、2007.9、pp.55–60][小野田泰明提供]

小野田──紅色部分是許多人快速移動的地方,藍色部分是幾乎停滯的場所。在「機能平面的空間」走廊或是大廳等空間呈現紅色,被牆壁包圍的房間則趨向藍色,在該空間使用其功能,也就是說空間完全被機能所分配。

對比《媒體中心》的開放廣場空間則多為綠色,整體而言移動速度不高,並在部分場域速度更加遲緩,我們可以理解「定著」的生成。

那麼這個情形究竟是如何產生的?當我使用眼睛感測去追蹤空間中人的視線運段時,發現多數人會特別注意管柱的邊緣。

如果更加詳細的說明認知方法的話,從遠處見到管柱時,視線會穿越到後面透明的空間。接近時則關注管柱的桁架構成方式,接著注意電梯按鈕等可以操作的細節。

像這樣研究人關注的東西與距離的關係,推導出「定著」的生成。[圖.19]更加進一步研究的話,或許可以找出形成「定著」的原因。雖然這麼想,但剛好遇到了東日本大地震,這個研究也因此中止。

圖.19──管柱的認知[出典=佐藤知, 小野田泰明, 坂口大洋, 5438 新しいユニバーサルスペースにおける施設利用者の空間把握特性に関する研究, 日本建築学会大会梗概集, pp.909–910, 201108][小野田泰明提供]

小野田──在這裡重要的是,伊東先生的設計與佐佐木先生的結構,包含我們在內和仙台市管理層,彼此共同的努力才能創造如此卓越的空間和環境。之前去台灣的高雄時,見到和《媒體中心》相似的建築物,空間卻是完全不同的。[圖.20]如果不是結構設計和programmer良好的合作的話,就算模仿形式,也無法模仿其本質。

圖.20──高雄市立圖書館[小野田泰明提供]

小野田──演講開始之前,難波先生說:「我覺得今天不是一個相互誇讚的場合,而是可以彼此討論的會議。」因此我想提一下關於另一位結構技師和伊東先生合作的新作《大眾之森岐阜媒體COSMOS (みんなの森 ぎふメディアコスモス) 》[圖.21]

這也是不使用牆壁,徹底著重於人的活動場域的建築,結構負責是金田充弘先生,在建築與家具的中間物被稱為「Globe」,為使用者創造的場域。再次令我感受到好的建築會激發人的活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圖.21──《大眾之森岐阜媒體COSMOS (みんなの森 ぎふメディアコスモス) 》 © 中村絵

【lecture 4】小西泰孝 佐佐木睦朗先生身上學到的事情

小西泰孝──我謹代表佐佐木事務所的元員工發言。

1991年進入東北工業大學後,我在指導教授川股重也老師的指導下寫了一篇關於結構的畢業論文,當時的題目是「減震框架對於開放樑的實驗研究 (はり制振骨組に用いる開口梁に関する実験的研究) 」主要是關於地震時建築物該如何控制的研究。

川股先生本人也是空間構造專業,當年負責國立代々木競技場(第二期)的結構設計,聽他談論關於懸吊屋頂構造的故事,我學到結構其實分為「結構工程」和「結構設計」兩個方面。在我論文提出前,正好發生了阪神淡路大地震(1995年1月),如何減震的研究進行到一半,眼前看到建築物倒塌的模樣令我相當震驚。

媒體中心的競圖,剛好也和我畢業是差不多時間點,首獎的決定在3月22日。對我來說地震在別的意義上同時也是令人驚訝的事件,不斷提醒我結構構造可以幫助建築設計。在那之後我去了東京,就讀日本大學的研究所,幸運的是,4月左右在佐佐木事務所工作的學長,多田脩二先生跟我說,因為拿到媒體中心競圖的關係,這陣子會很忙,要不要來打工幫忙。

因此我開始過著早上忙大學的研究,晚上在佐佐木事務所的工讀生活,畢業後也順勢進入了佐佐木事務所。這段時間(1997〜2002)最初負責的作品是《古河綜合公園飲食設施》(1998),最後的作品則是《金澤21世紀美術館》(2004)[圖.22]

圖.22──《金澤21世紀美術館》的結構模型圖[佐々木睦朗構造計画研究所提供]

小西──前者是妹島和世建築設計事務所、後者是SANAA設計。其特徵是使用鋼板的薄屋頂結構建築。在這兩件作品之間完成的就是《媒體中心》,正如大家所知的,樓板也同樣是鋼板結構。《綜合公園》的鋼板屋頂構造就是同時期《媒體中心》的結構原型,以最新的技術嘗試設計的結果。雖然說是極小的規模,但《綜合公園》最終為《媒體中心》立定了新的里程碑,實現極限薄鋼板構造的案子。

另一方面《媒體中心》之後設計的《21世紀美術館》則是反映其結構設計和現場智慧的作品,在水平的屋頂、地板架構、分散化的纖細構建組合方面,和《媒體中心》是首尾相連的案子。

在這個層面上,我很幸運的各案子都承先啟後的和《媒體中心》產生連結。當時佐佐木先生就告訴我:「工作時間五年,在此盡力著力。」從此後的5年我都放在心上。2002年的時候我成立了自己的事務所,並負責石上純也的結構部分。[圖.23]

圖.23──《神奈川工科大學KAIT工房》結構的三要素[小西泰孝建築構造設計提供]

小西──平面屋頂的架構和分散式的細柱構造也是延續《媒體中心》。

石上先生師承伊東事務所的妹島,我則是佐佐木先生的弟子,在這個意義上,將建築師和結構技師合作系譜上的案子一起看時,相互的作品雖然不多,但是同樣受到老師之間案子的影響,以此為擴展。

現在回過頭來,從我決定要走向結構設計的道路到事務所的設立,《媒體中心》一直常伴左右。

Part. 3: https://reurl.cc/OXDqMD

本人已獲得【LIXIL出版 文化推進部 10+1 website】的學術翻譯授權,本人遵守該網站之規範,不做任何包含出版、販售、發表、廣播、播放、租借、複製、轉載等商業行為,僅作為建築學術上的推廣之用途。所有的著作權歸原網站所有,亦禁止使用此翻譯的任何上述商業行為。

原文出處https://www.10plus1.jp/monthly/2017/03/sasaki-smt0-2.php

--

--

都市雜音|Urban Noise
都市雜音|Urban Noise

Written by 都市雜音|Urban Noise

文字將成為一座未知的都市,充斥各種雜音。主要以日本建築雜誌【10+1】的翻譯與建築空間閒談。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