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々木睦朗展論壇】仙台媒體中心後的20年 Part. 1

引言

福屋粧子──從1995年3月的《仙台媒體中心》(以下簡稱媒體中心)競圖至今已經過去了20年。6年前的2011東日本大地震迫使媒體中心暫時關閉。經過整備後又重新開放,現在依然是市民們愛戴的公共建築。去年《媒體中心》的構造設計者,佐佐木睦朗先生的展覽會於東京舉行。今天的主要活動焦點是其巡迴展並與東北工業大學建築系技術研討會「佐佐木睦朗展in仙台」(2016年11月11日-16日)合作企劃的一部分。今天也很榮幸邀請到佐佐木睦朗先生、建築師伊東豊雄、建築計畫的小野田泰明先生、以前在佐佐木睦朗構造計劃研究所工作,同時也是本系畢業生的小西泰孝先生和建築師難波和彥先生。

上半場的部分由伊東先生、佐佐木先生、小野田先生、小西先生各自發表關於《媒體中心》與自身的關係的演講,後半則是請難波先生主持,與講談者們與談該建築20年來在仙台扮演的角色。《媒體中心》完成前後的眾多衝突與思想對話,究竟未來結構與設計的關係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關於此點,今天來場的各位佳賓若能給予一些靈感啟發的話是我們的榮幸。

【lecture 1】伊東豊雄 仙台媒體中心 1995〜

伊東豊雄──今天作為佐佐木先生出場前的開場,我想談一談從《媒體中心》競圖到現在心中的回憶。

事實上《媒體中心》的概念發想契機是出自於1994年和佐佐木先生的老師,木村俊彦先生一起參加的競圖《札幌社群巨蛋(札幌コミュニティードーム)》。那時提案的圓頂空間化為《媒體中心》1樓Open Spase的原型。

依據《媒體中心》競圖的設計要求,在開放廣場的天花板高需要5至10米。在辦公室類型的建築中置入圓頂狀的意象[圖.1]由桁架所組成的柱子支撐,從上落下的光線我想一定會很有趣。

圖.1──圓頂構造最初的草圖[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提供]

伊東──最後草圖上只留下管狀結構的形式[圖.2]。我在前往歐洲的成田特快車上畫了這幅圖,當剛我傳給佐佐木先生後,彼此之間的對話就開始了。從準備競圖的階段,我們一路合作到檢討管柱的細部為止。

圖.2──《仙台媒體中心》草圖[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提供]

伊東──雖然我們的提案在1995年3月的公開競圖後獲選,但之後才是困難的開始,令我有種芒刺在背的感受。第一年的時候當地一家報社批評我「這樣的柱子真的必要嗎?」等批判襲來,在市民會議時也常被質疑。不過自從第二年,奧山惠美子小姐 (現任仙台市長) 擔任仙台市政府的生涯學習課課長以來,事情就一口氣順利了起來。

這張是施工現場的照片。[圖.3]當我帶難波先生和多木浩二先生來看運來的鋼骨在現場焊接時,多木先生說了一句:「簡直就是地獄的風景啊」。這句話我直到現在依然還記得。暫時加固的鐵材在冬天的夜晚收縮,發出劇烈的聲響。

圖.3──施工現場的鋼骨 © Dana Buntrock

伊東──這張是我和佐佐木先生一起去現場時拍的照片,我們稱之「Plate」的鋼構樓板原型。[圖.4]老實說直接給我「硬派」的印象,遠遠超越最初的草圖想像,有種遠遠凌駕於之上的物質感。

圖.4──「Plate」的鋼構樓板原型[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提供]

伊東──在開館前的2001年元旦,因為有個跨年倒數計時的臨時活動,所以將《媒體中心》開放參觀。當1樓的玻璃門打開,市民們魚貫而入的體驗這個空間,那時我的眼淚真的流出來了。在那之後10周年時發生了東日本大地震,《媒體中心》也因為7樓的天花掉落而迫使關閉。

事實上原定計畫在3月12日和奧山小姐約好開館10周年的慶祝計畫,在那前一天發生了地震。之後同年的5月5日,在大家的熱情與不安交雜的氣氛中,小野田先生和我在《媒體中心》的開放空間,舉行「為了邁向下一步」為題的討論會,對我而言是一次難忘的聚會。喜愛《媒體中心》的居民中,不僅只是單純的使用設施,還有那些停下來尋求安心與慰藉的人們。我認為我們應該盡快創造這樣的空間,因此開啟了「大家的家 (みんなの家)」的計畫,最初也被稱為「迷你的媒體中心」。透過大地震,也因此讓我重新反思《媒體中心》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參加競圖時,整體構造是由看不見的輕巧柱子撐起七層樓的構想,佐佐木先生問我:「這麼輕的東西能撐起20m的結構嗎?」,並給了我管狀的提案。老實說最初我並不是很能接受這個構造方式,但是在競圖後市民集會的辯論會上,他說:「正是因為這個管柱才能確保穩定,不論是推或拉都不為所動,這不僅是這個案子成功的支柱,也是我們的支柱。」他的這番話給了我很強的精神支持。當我實際看到市民的大家使用這棟建築物的情形,我想管柱同時也是每個人支柱的象徵。

因為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我對建築的看法有點改變,在之後比起追求纖細、透明感的建築,我更想思考真正「強」是什麼。

《巴洛克國際博物館(普埃布拉)》(2016)是繼《媒體中心》之後和佐佐木先生共同合作的案子。[圖.5]15米的扭曲牆壁,產生流動性的空間。像是植物的根在地表伸展的樣子,希望打造更加強力且充滿活力的建築。

圖.5──《巴洛克國際博物館(普埃布拉)》[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提供]

【lecture 2】佐佐木睦朗──構造設計的射程

佐々木睦朗──我想從吉阪隆正在晚年所繪的「生命綱要的曼陀羅」開始談起。[圖.6]他畫這張diagram最初用來說明柯比意的人生經歷。從人生開始學習、修行、獨當一面的螺旋,在各時期上標註著胚胎、成長、壯年、成熟。
這在我年輕的時候給我許多的想法,所以一直把這張圖貼在事務所的桌前。今天我的話題大約是圍繞在胚胎到成長期左右的部分。一同參加《媒體中心》競圖的時間點正好是事務所法人化後的隔年。在完工前的5年間,經過各式各樣的錯誤與常識後,得到的研究成果與實踐手段。

圖.6──「生命綱要的曼陀羅」[引用=『不連続統一体を 吉阪隆正集11』(勁草書房、1984)]

收到伊東先生最初草圖的傳真時,我真的感到很驚訝。乍看一下是和現實完全脫離的紙上提案,但仔細看又像是高第與密斯的結合。當時我很快地將所有想法畫了下來,依然記得興奮的感覺,2月上旬時我將我的提案草圖做完附件回傳給伊東先生。[圖.7]

圖.7──1995年2月7日傳真的草圖[佐々木睦朗構造計画研究所提供]

佐々木──接著進入基本設計,幾乎整理完整的構造系統。[圖.8]一共13支管柱,四角由桁架狀的粗管柱作為支撐,剩下9支則是細管柱的形式。前者主要承受垂直載重和地震力,後者則只有負責垂直載重的部分

圖.8──構造系統[佐々木睦朗構造計画研究所提供]

佐々木──我向伊東先生提出幾個結構建議,第一種提案是接近最初畫的,像是搖曳中的海藻般的印象所形成的管柱方法。[圖.9]由於管狀的水平向挫曲有很大的問題,因此我們決定將左側的參考構造扭轉,並在中心以雙股薄殼構造的方式進行,接著如右圖所示的在基準範圍內,挫曲的承受度提升。後面也會提到,關於力學的性能,不僅是透過實際的結構行為來進行性能評估,在《媒體中心》之後,大學中使用逆分析作為理論形式,來提出議題的研究也逐漸多了起來。

圖.9──管柱的形成與變形[佐々木睦朗構造計画研究所提供]

佐々木──另外,利用將管柱從格子狀改為梯形的貫穿結構方式,加入了抵抗地震力的能量吸收系統機制,並以40cm厚的鐵板夾層作為地板構造。這些是我從《媒體中心》的經驗學習到的部分,我將這些東西寫下來,後來也成為我的研究與實踐的動力。[圖.10]

圖.10──建築與構造的筆記 / 仙台媒體中心的遺產[佐々木睦朗構造計画研究所提供]

佐々木──舉例來說,第四項的過剩 (redundancy) 是一種概念,自9/11以來在各方面都越來越受重視。建築結構中,這意味著需要準備更多種傳遞荷重、力傳達的方式,上述在管柱底部增設的耐震裝置,也是將「過剩」導入的一種新嘗試。之後關於第二項管柱的構想,則是由下自上,以自由曲面薄殼系統的建構方法。透過大學中數理工學和生物力學的研究,在與磯崎新先生合作的競圖「Flux Structure」中得以實現。[圖.11]

圖.11──《佛羅倫斯新站(競圖)》構造解析的發展過程(Final Step)[佐々木睦朗構造計画研究所提供]

佐々木──這是由一名學生完成,對於前面提到關於型態發展問題的初步研究,並分析了《媒體中心》管狀的力學特性。[圖.12]

圖.12──塔狀圓柱格子狀殼體的形態創生:各目標函數相對應的最佳形狀[佐々木睦朗構造計画研究所提供]

佐々木──前面伊東先生提到《媒體中心》的管柱是「硬派的」。

但當達到這種結構尺度時,作為管的格子狀結構的挫曲問題和一般柱子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這真的是一個難題。透過預先模擬壓力與挫曲來研究結構的合理性,並對管柱的型態進行逆分析,將左側的筒狀轉換為中間的酒瓶形狀,使地震力產生時的應變能最小化。如果崩壞載重最大化,則可以得到雙股曲面的形式。

因此依照理論的話,扭曲的管柱擁有更好的韌性結構。最後我想來談關於「骨組構造 (框架結構) 」和「空間構造」兩種結構的系譜。[圖.13]

圖.13──構造設計的兩種主要種類[佐々木睦朗構造計画研究所提供]

佐々木──骨組構造 (框架結構) 的系譜,可以從希臘的《帕特農神廟》追溯到密斯的《西格拉姆大厦》(1958)。儘管密斯的結構系統非常複雜,但它基本相同和神殿並無相同,都是源於網格系統為基準的「人工幾何學」,在建築的基準上和神殿是同根的。

如果以這個譜系來評判的話,《媒體中心》脫離標準的多米諾構造,在平面上隨機的柱列配導致人工的網格消失,也就是說「框架的消失」。

另一方面,空間構造系譜的原點,則是從古代圓頂的起源,羅馬《萬神殿》到雙股曲面薄殼的Félix Candela《Bacardi Bottling Factory》(1959)為結。這個結構系統同樣也是基於「人工幾何學」。與之相對的《媒體中心》時期後,伊東的設計開始嘗試RC的自由曲面,非幾何學的形式,因此被定位為遵循自然法則的「自然」回歸。

話說回來,《媒體中心》的結構系譜,在建築的類型上我認為是屬於多層框架結構的位置,事實上作為支柱的管本身就是一個垂直網格的空間結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可以說是一個模棱兩可的結構。對我而言是我十分關心的事情,也會是之後數位參數型態的研究課題之一。

依照理論,我們有可能得到更符合自然形式的非幾何管柱型態,來抵抗不只是重力還有地震等其他隨機自然外力,不過現代的生產技術上是否可行又是另一回事了。

Part. 2: https://reurl.cc/Xe2ql3

本人已獲得【LIXIL出版 文化推進部 10+1 website】的學術翻譯授權,本人遵守該網站之規範,不做任何包含出版、販售、發表、廣播、播放、租借、複製、轉載等商業行為,僅作為建築學術上的推廣之用途。所有的著作權歸原網站所有,亦禁止使用此翻譯的任何上述商業行為。

原文出處https://www.10plus1.jp/monthly/2017/03/sasaki-smt0.php

--

--

都市雜音|Urban Noise
都市雜音|Urban Noise

Written by 都市雜音|Urban Noise

文字將成為一座未知的都市,充斥各種雜音。主要以日本建築雜誌【10+1】的翻譯與建築空間閒談。

No responses yet